首页热点聚焦查看内容

英国财政大臣最新表态:与中国保持更紧密关系

作者:2025-04-20 17:06:44115人查看

    英国财政大臣蕾切尔·里夫斯近日在接受《每日电讯报》专访时明确表态:英国应当与中国建立更深层次的伙伴关系,而非设置新的障碍。她直言,“中国作为世

  

  英国财政大臣蕾切尔·里夫斯近日在接受《每日电讯报》专访时明确表态:英国应当与中国建立更深层次的伙伴关系,而非设置新的障碍。她直言,“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与其接触是极其愚蠢的”,这一立场被视作本届英国政府对华政策的核心基调。此番言论迅速引发国际关注,标志着英国在全球化变局中,对中英关系的定位进入新阶段。

  经贸纽带:难以割舍的“经济动脉”

  中英经贸合作历来是两国关系的压舱石。中国不仅是英国重要的贸易伙伴,更在供应链、投资和技术领域扮演关键角色。以2021年数据为例,中英双边货物贸易额突破1000亿英镑,中国连续多年稳居英国第三大进口来源国。若强行“脱钩”,英国将面临双重打击:一方面,本土企业可能失去庞大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供应链断裂将导致生产成本攀升。例如,英国汽车制造业依赖中国生产的电池组件和稀土材料,若切断合作,其电动车转型战略或将严重受阻。

  跨国企业的实践进一步印证了这一逻辑。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在华投资超百亿欧元建设一体化基地,法国美妆企业欧莱雅在中国市场销售额年增长率长期保持在两位数。即使是英国本土快消品牌利洁时,其财报也显示,中国市场贡献了全球营收的15%,成为疫情期间业绩逆势增长的核心动力。这些案例表明,贴近中国市场已非“可选项”,而是全球化企业的“生存法则”。

  地缘政治与全球化博弈的平衡术

  英国拒绝“脱钩”的决策,本质上是地缘经济与政治现实的妥协。尽管英美传统盟友关系仍在,但英国在“后脱欧时代”亟需拓展独立的经济空间。杜伦大学国际贸易专家乔琳指出,英国的选择凸显了“务实外交”思维:既需应对美国对华技术封锁的压力,又需维护自身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潜在利益。

  更深层的考量在于供应链安全。新冠疫情暴露出全球产业链的脆弱性,而中国凭借完整的工业体系与高效物流网络,成为稳定供应链的“避风港”。以海南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为例,这一枢纽在疫情期间仍保持日均处理1.2万个标准箱的吞吐量,为跨国企业提供了关键物流保障。英国若单方面与中国切割,无异于在动荡的全球经济中自断一臂。

  人文纽带:从莎士比亚到短视频的“软连接”

  经贸数据之外,人文交流的积淀为合作提供了韧性。中英教育合作项目覆盖超过20万留学生,剑桥大学等高校与中国科研机构联合发表的论文数量年均增长8%。民间层面,英国文化协会的“英语教学合作计划”已在中国50个城市落地,而中国短视频平台在英用户数突破1000万,成为文化输出的新载体。

  这种“软连接”在危机时刻更具缓冲作用。2020年英国疫情暴发初期,中国向英方捐赠的医疗物资包装箱上印有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诗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这一细节被英国媒体广泛报道,成为两国共克时艰的象征性事件。

  风险与挑战:合作背后的“暗流”

  尽管合作基调明确,中英关系仍面临多重考验。英国近期以“国家安全”为由审查中资收购案的做法,显示出政策摇摆性。例如,2022年中国企业收购纽波特晶圆厂项目被叫停,引发市场对“隐形脱钩”的担忧。此外,英国在5G网络建设中对华为设备的限制,也暴露了技术领域的分歧。

  不过,英国商界的理性声音正在发挥作用。伦敦金融城政府政策主席凯瑟琳·麦吉尼斯公开呼吁,金融服务业应与中国深化绿色金融合作,而非陷入“零和博弈”。数据显示,中英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这一领域的协同或将成为突破政治壁垒的突破口。

  未来图景:稳定器还是震荡源?

  短期内,英国对华政策仍将呈现“政冷经热”的特征。但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务实合作的需求终将占据上风。杰里米·沃纳等评论员警告,与中国脱钩的代价可能高达GDP年损失2%-3%,相当于每个英国家庭承担4000英镑隐性成本。

  对于观察者而言,需关注两个关键动向:一是英国在“印太战略”中如何定位中国角色;二是中英在气候变化、数字经济等全球议题上的协作深度。若双方能超越短期博弈,将合作框架从“贸易互补”升级为“规则共建”,或可为全球化3.0时代提供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