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工近10年的天津117大厦,这座曾被称为"中国最高烂尾楼"的超级工程,终于在2025年4月30日正式重启施工。根据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公...
停工近10年的天津117大厦,这座曾被称为"中国最高烂尾楼"的超级工程,终于在2025年4月30日正式重启施工。根据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公示信息,该项目已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剩余工程),计划于2027年4月竣工。这一消息犹如久旱逢甘霖,不仅为当地建筑业注入强心剂,更将带动就业、税收及周边产业链的复苏。
施工许可背后的关键数据
最新披露的施工许可信息显示,复工项目全称为"天津高新区软件和服务外包基地综合配套区中央商务区一期(117办公楼及商业裙楼)(剩余工程)",建设单位仍为高银地产(天津)有限公司。合同价格高达5.687亿元,总建筑面积达41.8万平方米——相当于58个标准足球场的体量。工程将分两阶段推进:主体117塔楼地上部分达36.9万平方米,共117层;东西裙楼商业廊合计4.86万平方米,均为3层建筑。施工周期严格限定在2025年4月30日至2027年4月30日,工期24个月。
从云端坠落的摩天梦
这座设计高度597米的摩天大楼,原计划成为中国结构第一高楼(按屋顶高度计)。其命运却如同过山车:2015年主体结构封顶后,因开发商资金链断裂陷入长期停工,597米的钢筋骨架在华北平原上孤独矗立近十年,被媒体称为"钢铁森林中的伤疤"。此次复工消息传出前,项目已历经至少三次"狼来了"式的复工传闻,直至本次施工许可证的核发才真正尘埃落定。值得注意的是,许可证明确标注为"剩余工程",意味着复工将重点完成幕墙、机电安装和内部装修等收尾工作。
经济复苏的晴雨表
业内人士分析,117大厦复工具有超出建筑领域的象征意义。5.687亿元的投入相当于20艘中型邮轮的造价,将直接带动钢结构、玻璃幕墙、电梯等数十个细分行业。按建筑业就业乘数效应估算,项目全面复工可创造约3000个直接岗位,连带激活运输、餐饮等配套服务需求。更关键的是,作为天津高新区核心地标,其商业裙楼规划包含高端零售、星级酒店等业态,竣工后有望形成年税收超10亿元的商业生态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王伟强指出:“超高层建筑的复工难度不亚于新建,需要克服技术断层、标准更新、设备老化三重挑战,这次复工体现的是市场信心与行政决心的双重修复。”
烂尾楼治理的样本价值
117大厦的涅槃重生为全国烂尾楼处置提供了教科书案例。其成功要素可概括为三点:一是采用"剩余工程"分类处置策略,避免推倒重来的资源浪费;二是明确2027年的硬性竣工节点,倒逼各方落实责任;三是通过公开招标引入新资金,项目合同价格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体现成本控制的极致精细化。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袁崇法认为:“这类地标级烂尾项目的盘活,往往需要政府背书+市场化运作的’双轮驱动’。117大厦模式对武汉绿地中心、沈阳宝能环球金融中心等同类项目具有参考价值。”
技术断层下的攻坚挑战
面对停工十年带来的技术代差,施工方需要破解一系列"时空错位"难题。例如原设计使用的部分建材标准已更新迭代,早期预埋件需进行防腐处理评估;建筑规范历经2015、2020两次重大修订,消防疏散、抗震设计等均需重新核验。更棘手的是,华北地区十年间的沉降数据变化可能影响超高层建筑的垂直度校准。中建三局技术顾问李明透露:“我们正在采用三维激光扫描+BIM建模技术,对现有结构进行’数字体检’,就像给沉睡的巨人做全身CT,确保复工方案万无一失。”
这座曾被戏称为"中国最高烂尾楼"的摩天大厦,正以它的重生讲述着一个关于城市韧性与商业理性的中国故事。当2027年玻璃幕墙最终包裹住597米的钢结构身躯时,它或许会成为记录中国经济周期最生动的城市地标。而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这个跨越十余年的建筑史诗,既是一面观察宏观经济走势的镜子,也是检验社会治理能力的标尺——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永远不缺少值得深度挖掘的时代样本。
本文由作者笔名: 于 2025-04-20 17:03:48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dangan.me/redian/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