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聚焦查看内容

中国最高烂尾楼复工:一场迟到的城市复兴

作者:2025-04-20 17:04:30113人查看

    中国最高烂尾楼复工:一场迟到的城市复兴  在天津高新区的天际线上,一座沉寂近10年的庞然大物即将苏醒。这座名为“天津117大厦”的摩天楼,曾以597米...

  

  中国最高烂尾楼复工:一场迟到的城市复兴

  在天津高新区的天际线上,一座沉寂近10年的庞然大物即将苏醒。这座名为“天津117大厦”的摩天楼,曾以597米的高度跻身中国第二高楼,却因资金链断裂沦为“中国最高烂尾楼”。而如今,一则施工许可证的公示信息,让这座命运多舛的建筑重新成为焦点。据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显示,项目计划于2025年4月30日正式复工,2027年4月竣工。

  从沉寂到重启:十年曲折终迎转机

  天津117大厦的复工并非突如其来。早在2015年,项目主体结构封顶后,便因开发商高银地产(天津)有限公司的资金问题陷入停滞。此后近十年间,项目屡次传出复工传闻,但均未实质性推进。直到2025年4月17日,新的《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正式获批,标志着这一“烂尾楼”正式进入剩余工程阶段。

  此次复工范围涵盖117塔楼(地上117层,面积36.9万平方米)、西裙楼(3层,2.67万平方米)及东裙楼(3层,2.2万平方米)。根据施工许可信息,合同价格高达5.69亿元,总建筑面积达41.8万平方米,相当于60个标准足球场的规模。若以普通住宅楼单方造价4000元估算,这一金额足以建造约14万平方米的住宅社区。

  数据背后的城市野心与经济逻辑

  天津117大厦的复工,不仅关乎一座建筑的命运,更折射出城市发展逻辑的变迁。从数据来看,项目规划之初的定位是“高新区软件和服务外包基地综合配套区中央商务区”核心地标,意图以超高层建筑集群带动区域产业升级。然而,2015年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写字楼市场供过于求的宏观环境,使得这类“巨无霸”项目陷入尴尬境地。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复工时间点选择在2025年4月30日,恰逢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有分析认为,项目重启既得益于地方政府对存量资产的盘活政策,也暗含对新兴产业的布局意图——41.8万平方米的体量中,超八成面积规划为5A级写字楼,与高新区“软件和服务外包基地”的定位高度契合。

  产业链复苏:一场波及千万人的经济涟漪

  对于建筑行业从业者而言,117大厦复工犹如久旱甘霖。据测算,该项目全面复工后将直接创造超3000个工作岗位,涵盖土建、机电、装饰等20余个专业领域。若计入上下游产业链,从钢材生产到物流运输,预计将带动近万人就业。以合同金额5.69亿元为基准,按建筑行业平均利润率5%计算,项目可为地方财政贡献超2800万元税收,这还未包括建成后的物业税、企业入驻带来的经济活力等长期效益。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技术层面。117大厦设计高度仅次于上海中心大厦,其结构抗震、超高层消防等工程技术要求均代表国内顶尖水平。项目复工将为新一代建筑技术提供试验场,例如正在研发的“千米级摩天楼智能建造系统”有望在此落地。

  专家视角:烂尾楼复活的标本意义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明指出:“超高层建筑的烂尾往往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117大厦的复工模式具有行业标杆价值——通过剩余工程专项许可、分阶段验收等制度创新,既避免资源浪费,又降低接盘方风险。”

  而经济学家王薇则从市场角度分析:“当前天津甲级写字楼空置率已从2019年的45%降至30%,租金企稳回升。117大厦若能在2027年竣工,恰可衔接新一轮产业升级需求,特别是数字经济企业对总部办公空间的新要求。”

  纪实镜头:锈蚀钢构里的时代倒影

  走进如今的117大厦施工现场,时间仿佛凝固在2015年。裸露的钢结构表面布满红褐色锈迹,塔吊机械的驾驶室里还留着未喝完的矿泉水瓶。但变化正在发生:工地入口处新设的实名制闸机、堆场里整齐码放的镀锌钢管、围挡上“智慧工地监管平台”的二维码,无不透露着新时代的建造逻辑。

  一位参与初建的老焊工回忆:“当年我们戴着普通安全帽焊到300米高空,现在年轻人用AR眼镜辅助定位焊缝。”这种技术代际差异,恰是中国建筑业十年变革的缩影。

  未竟之问:超级工程的可持续未来

  尽管复工带来希望,质疑声依然存在。有业内人士提醒,即便顺利竣工,41.8万平方米的办公空间仍需直面市场考验——以天津现有写字楼去化速度计算,这相当于全市两年新增供应量的总和。项目方或许需要创新运营模式,例如结合“工业上楼”政策吸引高端制造研发企业,或打造垂直产业社区。

  这座曾象征城市野心的摩天楼,正站在历史的分水岭上。它的重生不仅关乎建筑本身能否封顶,更考验着中国城市从规模扩张向精细化运营转型的智慧。当2027年竣工钟声敲响时,人们期待的或许不仅是一座物理空间的重生,更是一个关于城市发展理性回归的故事。

  (全文数据及背景信息综合自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公示文件及行业分析报告)